我的一生中既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也经历了和平环境中的建设年代。1914年我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宫毓灵,字凤五。1936年,正在山东莱阳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念书时,“一二九”抗日运动的风潮波及胶东半岛,从小受尽地主剥削和军阀战乱之苦的我,积极参加了莱师抗日救国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2月,我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军,任第四大队政治引导员,后任蓬莱县抗日政府保卫大队政治引导员,从此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参加革命后,在党的教育下,我知道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大家民族的苦难之源,遂决定将自己改为“愚公”,决心用愚公移山的志向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1941年1月,日本鬼子加紧了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蚕食、扫荡、分割和封锁。当时,我担任胶东军区昌邑县独立营政委。胶东地区与上级机关的联系、大批干部的往来和军需品的转送都是通过两条交通走廊来完成的,一条经胶州、高密、诸城到沂水县,已被日伪军切断,不能通行;另一条经昌邑、寿光、临淄、邹平、长山到沂水县,日伪军在青乡、杜家沟子和徐家庄等地增设据点,经常冒犯我根据地,妄图再切断这条沿渤海边的交通走廊。我与战友对敌情、我情和地形进行认真研究,我提出一要有勇,要主动出击、奋勇杀敌;二要有谋,要针对敌强我弱打游击战,打闪电战,打埋伏战,打夜战;三要加强情报工作,掌握敌人的日夜动态;四要改造地形,村与村用交通沟连成蜘蛛网状,便于打击日寇;五要瓦解敌军,化敌为友,为我所用。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撑,后来的战斗果然取得了胜利,把鬼子弄得鸡犬不宁、寝食难安。
我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在实战中经常运用灵活多变战术,牢牢牵制敌人对我军的反扑和扫荡。1942年6月,我得到日寇已打探到我军驻地、正发兵向驻地袭来的情报。我马上紧急集合部队准备转移。转移到哪儿去呢?我想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当机立断带领部队,顺着交通沟隐蔽到开阔茂密的高梁地里,暗度陈仓与鬼子周旋。大家打一阵就回到驻地休息,当敌人扑空后精疲力竭返回时,大家又出其不意地追尾猛打,打得鬼子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这样既牵制敌人的兵力,又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警报。正是大家一回又一回巧妙地周旋和杀敌,才保障了渤海唯一交通走廊的安全畅通,对整个山东抗日战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投身到更为恢弘壮烈的解放战争中去。先后参加了泰蒙战役、梁山阻击战、渡江作战以及凇沪战役等重大战斗,直至全国解放。在建国后的岁月里,我仍以一个革命战士的姿态投身于国防建设和地方建设,其中也有坎坷和波折。但是,我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为一怨而伤怀,不为一失而消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从一介书生到参加抗战,从大泽山的游击战,到确保“渤海交通走廊”的斗争,我在党的关心爱护下,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和国家干部。我希翼大家的年轻人永远不忘大好河山得来不易,革命前辈创业艰难,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着前辈的足迹进行前进。(宫愚公 建材集团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