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已为乡村振兴提出具体的路线图。
围绕新发展格局,上海明确要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上海提出,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学问、生态功能,形成功能互补、发展互促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乡村面貌来一次整体大提升。
如何真正为乡村嵌入功能,如何让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真正流动起来?近年来,上海国盛集团贯彻中央和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精神,率先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前瞻性思考和规划参与乡村振兴的核心方向和运作理念。
探索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如今,上海国盛集团将“做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先行者”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努力在上海中心城区周边区域率先实现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并逐步向长三角其他区域辐射推广。
上海国盛集团确立了乡村振兴的总体推进原则,探索提炼出“党建+产业+基金+基地+智库”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并作出具体战略部署:
党建引领——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开展企村联建,通过设立第二党支部、派驻村第一书记,着力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主线明确——确立乡村振兴“塑形”与“铸魂”两条主线并进和全产业链运作;
产业集聚——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核心要求,聚焦、投资和导入上海“十四五”重点规划的“五型经济”产业;
资本赋能——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上海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筹划设立长三角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试点突破——参与首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的建设运营,打造三产(一、二、三产业)融合、三区(农区、园区和镇区)联动的产城乡一体化样板和模式,进而复制、推广和辐射;
创新发展——探索体制机制、开发建设、集中居住、资本平台、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创新,强化形成集成式创新链,系统化立体式推进和创造性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条路径实现塑形铸魂
空间塑形——推进集中居住腾挪产业空间
根据上海近郊的乡村普遍体量较小、产业空间建设用地有限的实际情况,上海国盛集团加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
上海国盛集团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通过村庄归并平移、集约改造、村民进城进镇的方式进行改造,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多元投入模式,将闲置的空间资产变为可承载产业的基地空间。通过结余建设用地开发,后续宅基地统一盘活利用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和村民参与集中居住的积极性。通过产业运营将产业空间变为可享受的收益资产,并通过土地入股、村民入股等方式构建集体经济造血和村民增收机制。
产业塑形——打造产业社区培育“五型经济”
围绕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经济发展格局,上海国盛集团将“五型经济”产业导入作为带动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着力于打造“三产融合”和“三区联动”的产业社区。在实践中,跳脱出“乡村”的地域限制,联动周边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产业运营为纽带串联整片区的农区、园区及镇区。城镇和工业园区吸纳乡村延伸的产业链,乡村为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配套,实现乡镇全域产城乡一体化整体开发格局。
人才铸魂——激活人才资源 助力辐射推广
上海国盛集团提出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起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中心及思尔腾乡村振兴学院,通过人才实训和人才机制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首先立足上海并向长三角乃至全国输出模式与经验,开设人才培训课程,帮助当地招募和实训项目团队。其次,打造和推广“同频共振”的发展机制:村民融合机制——以合作社、村集体合股合作形式释放人才振兴和村民入股的内生动力,优先招聘返乡青年,建立新老村民间的代际情感;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搭建员工持股平台搭建人才发展的“事业共同体”,绑定专业贡献与业绩激励;人才保健机制——投资筹建城乡一体互联网医院,打通三甲医院的诊疗资源、乡镇卫生所和新老村民健康需求间的交互渠道。
五种模式形成创新矩阵
投资运营一体化的资本平台创新
不同于一般性的政府引导性基金或以财务性投资为主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海国盛集团搭建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是一个投资运作、产业运营、资源整合的战略平台。
基金由上海国盛集团出资引导,撬动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基金下设产业运营板块——实体运营平台思尔腾科技企业;产业空间板块——农区开发平台盛溪发展企业、园区和镇区开发平台盛贤智创企业;产业投资板块——直投区域内能够引导乡村发展的代表性项目。三个板块紧密相连、集成运作,其中产业运营板块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式,成为基金投资运营一体化运作的枢纽。
打包立项的开发建设创新
传统的乡村整治是“田、水、路、林、村”按条线分开立项,独立规划建设,联动性差,效率较低。2018年,上海国盛集团以扶贫帮困“结对”为契机,在当地政府支撑下介入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的改建提升中,首创整体规划、打包立项方式。
上海国盛集团坚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针对吴房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打包后向发展改革部门申请立项,采用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的方式,统筹水务、住建等资金注入统一账户用于村庄建设。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工程竣工后组织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做到程序闭合。
“就地上楼”的集中居住创新
上海在传统的“上楼”、“平移”方式推进下的农民居住区相对集中,多为大户型,房屋实际使用率较低,居住环境改善较弱。上海国盛集团根据农民真实诉求,设计“就地上楼”的集中居住方案,创新性回应农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期盼。
“就地上楼”模式提升节地率的同时,避免了农民离土离乡。建筑方案上,优化了村民集中居住户型设计,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为庭院康养类产业导入、资产运营管理提供客观条件,为后续资产价值盘活构筑基础。住宅主体外立面采用层层退台设计,确保户户村民具有足够的自用地空间,充分保留乡村风韵。
数字科技赋能的资产管理创新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而且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上海国盛集团对此前瞻性布局,以吴房村为启动试点,开发乡村数字化资产管理系统。
目前吴房村围绕农村“三块地”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乡村资产+招商运营”数字化闭环的构建,涵盖16个子系统、300+个系统应用及10000+个功能点,让村民看得到收益,资产增值更加透明,解决乡村资产管理中的资产估值、收益变动、多方分红共赢机制等问题,使财政投入可更加有效支撑资产的后续运营,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的可持续共享。
“投贷证债租”全渠道的金融服务创新
乡村振兴所需资金通常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少,财政资金压力大,带动效应弱。上海国盛集团坚持以长三角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为驱动引擎,吸引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实现全过程、全渠道的金融服务链联动。
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优质科技农业、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人才教育等项目,助力农区资产盘活、园区腾笼换鸟和镇区城市更新;基金基于城乡资产的可运营属性,引入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以资产运营为还款来源规避政府隐性负债的风险;基金以国资平台增信,充分利用投行券商资源,探索引入绿色债等创新债券融资渠道;基金以农机设备、资产经营权等资源要素为标的物与融资租赁平台合作,平滑乡村振兴项目投资过程中的现金流;基金积极申报公募Reits试点,寻求资产证券化的退出通道,通过探索多元化资金平衡及长效发展机制,增强乡村振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样板迭代:引领乡村振兴区域发展
青村镇“产业社区”样板
2018年,上海国盛集团充分评估吴房村在三产融合、三区联动的发展潜力后,跳出传统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思路,不依赖生态风貌优势、不将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而是突出三产融合“产业社区”作用,“育智、引智、用智”着力打造乡村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核心竞争力,为乡村血脉产业提供温床和发源地。
上海国盛集团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上,吸引了农创文旅、亲子研学、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行业企业入驻吴房村,目前已入驻企业20余家,新注册企业84家,2018-2020年累计税收近1亿元;汇聚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年轻队伍,引进新“村民”117人;通过“租金、股金、薪金”带动吴房村村民们实现年户均增收10万余元。
为了破解奉贤区村庄较小、分布较散以及园区产业转型的问题,上海国盛集团将吴房村“产业社区”就地辐射放大至青村镇全域。以产业运营为纽带串联青村镇农区、园区及镇区,进行青村镇产城乡一体化区域开发,用整体经济增量来支撑乡村发展的短板。农区内,上海国盛集团正打造2.1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探索农村“三块地”的流转改革、建设农业产业化试验基地;园区内,上海国盛集团托管运营3.14平方公里的青港工业园区,以租赁或合作开发的形式推进低效的存量资产腾笼换鸟,以核心项目投资的形式加速增量资产筑巢引凤;镇区内,上海国盛集团与政府合作,协同社会投资人合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强化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
吕巷镇“村民融合”样板
2019年,上海国盛集团以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为启动点就地放大规模与能级,形成“塑形”(推进集中居住)、“健体”(打造产业社区)、“铸魂”(激活人才资源)的推进主线,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用城镇发展来补给乡村需缺,形成“大马拉小车”的态势。
上海国盛集团联动吕巷水果公园的产业资源及白龙湖综合开发的文旅资源,打造白龙湖水果小镇实现村民融合。项目包含“和平里”集中居住点、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文旅提升综合开发区等功能板块。通过落地“就地上楼”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引导农民就地创业,促进新老农民融合;通过引入“草莓博士”等专业人才与技术,助推科技农业发展,引导农业增产提质;通过“白龙湖”片区整体打造,形成农文旅服务业高地,助力长三角区域农业产业联动。
为了发挥上海溢出和辐射效应,带动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上海国盛集团以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切入启动慈溪市四镇全面村民融合试点,探索打造乡村振兴2.0+样本。
石湖荡镇 “人才振兴”样板
2020年,上海国盛集团以松江区石湖荡镇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全面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五个新城发展,打造石湖荡G60菁英小镇实现人才振兴。项目包含浦江之首生态社区、古松菁英小镇、李塔产融新城三大区域,整体形成“一核、两翼、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通过东夏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片区的综合开发和长三角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的落地导入,为浦江之首景区的升级打造注入人才培训的核心内涵;通过打造教育产业配套和松江智慧物流功能区,为石湖荡西区人才生活提供配套服务;通过李塔产业园区的腾笼换鸟与空间优化,助力石湖荡镇东区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产融新城。
南涧县“前店后厂”样板
2020年底,上海国盛集团贯彻落实习大大总书记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的具体要求,深入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推进乡村振兴试点,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路,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上海国盛集团携手南涧县于吴房村打造“南涧馆”,作为沪滇交流的窗口,以品牌联名、基地直供的模式帮助南涧特色农产品对接上海大市场,构建“前店(上海)后厂(南涧)”的农业产业链布局;以实地培训、远程引导的模式实现人才交流互动,强化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与云南大山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共同探索跨越区域空间的产城乡一体化。